當代雕塑藝術家郭心聰先生創作博仟鑄銅雕塑廠鑄造的民俗雕塑銅雕群,以濰坊獨特的民間藝術和傳統風俗中具有代表性的內容為題材,采用青銅雕像制作,錯落有致地布置在廣場里,格外引人注目,令游人留連忘返,贊嘆不已。從這里的銅像雕塑和布局,處處可以領略風箏之都的魅力。
博仟鑄銅雕塑廠鑄造的風箏廣場銅像雕塑小品,貌似“大俗”,實則“大雅”,在表象的“俗”中蓄涵著古樸、典雅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從不同的側面折射出濰坊地區的民俗文化。
漫步在風箏廣場,欣賞這些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和詩情畫意的雕塑,宛如走進一座民間藝術和風土習俗的“大觀園”,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宛如飽餐濃縮濰坊民俗文化精華的精神盛宴,回味無窮,令人陶醉。
《木拐子》鑄銅雕塑,三只木制風箏拐子依次斜立,裝點在廣場一角,令人遐想翩翩。風箏拐子也稱線車,乃是一種傳統的風箏放飛器具,使用它可使風箏線收放自如。
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濰坊風箏廣場位于濰坊市奎文區勝利街與四平路交叉口,是一個集人防工事、商貿購物、休閑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凸現“環保特色”、“人文特色”和“風箏文化特色”的市民活動廣場。總占地面積約9公頃,其中一期上部廣場面積約48000平方米,下部濱河景觀區面積約9500平方米,計57500平方米。廣場地上景觀將建設吉祥物大道、中心廣場、濱河景觀區、露天劇場與碼頭,國貿階梯廣場、四平路出口廣場、風箏博物館入口廣場、兒童游戲場,植物公園、樹陣等十大景觀。
世界風箏都紀念廣場一般稱為風箏廣場,位于濰坊市奎文區勝利街與四平路交叉路口,白浪河邊,鳶飛大酒店對面,地處濰坊市中心,是一個集人防工事、商貿購物、休閑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凸現“環保特色”、“人文特色”和“風箏文化特色”的市民活動廣場。
其中博仟鑄銅雕塑廠鑄造的高18米的大型雕塑是濰坊的標志性建筑,還有景觀棧橋建于風箏廣場西側的沿河景觀位置,全長79米,高3.6米,寬3米,為混凝土鋼架結構,橋面由進口芬蘭木鋪成,探入河中長度約為15上,站在橋上,由風箏廣場、人民公園、白浪河廣場組成的秀美景觀帶,盡覽無余。橋下26根立柱上,是由經典風箏、歷代文人墨客詩文等組成的《詩意鳶都》為主題的詠箏廊,共104幅作品附著于廓柱四周,錯層式擺放,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
博仟鑄銅雕塑廠鑄造的雕塑坐落在濰坊風箏廣場的每一個人物雕塑制作小品就像一張張凝結的老照片,回憶與憧憬。
中國的風箏藝術,因民俗文化傳統的悠久而源遠流長,因地域文化的豐富多彩而各有千秋,形成了一個百花齊放,流派紛呈的藝術體系。濰坊風箏是中國風箏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流派交相輝映。
濰坊風箏是歷代濰坊人民創造的歷史文化,它在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陶冶人們的情操激發人們奮發向上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北宋熙寧年間,蘇東坡知密州(今諸城)時,在濰縣(今濰坊市城區的前身)真武祠留下了“小童持線車放風鳶,引線數丈滿之……”的墨跡。清代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七載春風在濰縣”,他辭官歸里十年后,依然難以忘懷白狼河(今白浪河)上空的風箏,遂題下“紙花如雪滿天飛……”的詩句。而今,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催動著濰坊風箏文化的發展。
自1984年起,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均于每年的4月在濰坊舉行,世稱國際風箏節,濰坊市則成為世界風箏都。濰坊市的城標就是一個筆畫簡潔流暢的蝴蝶風箏圖案。風箏文化如今已經成為濰坊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濰坊市靚麗的城市名片。
博仟鑄銅雕塑廠結合濰坊的習俗,人文,以及博大精深的風箏文化,在風箏博物館以及風箏廣場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鑄銅人物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