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羅門》石雕雕塑由著名雕塑家溫朝勃精心打造,將石雕雕塑運用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構架為主的特點,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而石雕雕塑材質模仿木頭材質特點別有一番韻味,更顯得穩重協調。
娑羅門為梵語的譯音。植物名。即柳安。原產于 印度 、 東南亞 等地。常綠大喬木,木質優良。
石雕雕塑《娑羅門》借用音譯門之意,融入了佛教的故事。講講其中兩個故事:
故事一,從前,有個和尚,破衣芒鞋,云游四方。他在化緣的時候,都帶著一個布袋,人稱“布袋和尚”。別人看他帶著這么大一個布袋,以為是他們僧團用的、吃的,就一直不停地供養。后來和尚嫌一個布袋不夠用,就背了兩個布袋出門化緣。
有一天,他裝滿了兩大袋滿滿的食物回去,走到半路,因為太重,就在路旁歇息打盹。突然,他聽到有人說:“左邊布袋,右邊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他驚醒后想:對呀!我左邊背一個布袋,右邊背一個布袋,這么多東西縛住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能夠通通放下,不是很輕松很自在嗎?于是,他丟掉了兩個布袋,當下頓悟。
故事二,無獨有偶,印度佛教里也有著同樣的故事。有一位娑羅門,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佛陀對婆羅門說:“放下!”娑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是的,我們生活在紛擾塵世中,背著各種各樣的包袱,頂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了。對功名放不下,出現了跑官、買官、貪官;對金錢放不下,產生了貪污、受賄、盜竊;當生活不堪壓力的重負,需要解脫的時候,我們不妨學會“放下”。
許由不接受堯的讓位,跑到淇水邊洗耳,是放下;屈原遺世獨立,“眾人皆醉我獨醒”,披發行吟,投身汨羅,是放下;范蠡隱姓埋,攜帶西施,泛舟西湖,是放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解甲歸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放下;李叔同從貴胄公子到云水高僧,棄絕繁華,割舍妻子,從此,青燈伴佛眠,不問身外事,是放下……放下!
如脫鉤的魚,出岫的云,忘機的鳥,心無掛礙,來去自由,你才能夠參透生活的況味。
所以《娑羅門》石雕雕塑亦有讓人放下之意,在嘈雜的城市,如何能夠放下才是大智慧。
一個好的石雕雕塑能夠帶給觀者向上的意義,雕塑創意既能夠美化環境擁有實用性。
可了解更多石材雕塑的特點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