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浮雕歷史
古代印度的藝術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與佛教有著密切聯系。盡管在伊斯蘭教徒入侵之后,佛教及其藝術活動在印度逐漸消失,但卻有眾多充滿魅力的佛教藝術品,被較好地保存下來,為人們了解和認識印度佛教及佛教藝術,提供了豐富而直觀的材料。在這些藝術品寶庫中最受重視且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就是雕塑,浮雕形式在當時是寺廟雕刻的主要裝飾手段。
阿育王石柱雕刻,標志著印度佛教雕塑藝術在其歷史進程中所邁出的第一步,而此后繼續發展起來的佛教雕刻,則從這種與佛教相關的紀念柱雕刻,轉向了以佛傳和本生為主要題材,以佛陀為重要表現對象的塑造。早期王朝時期的佛教雕刻,由于受小乘佛教思想的影響而不以具體的人形來表現佛陀。
佛教對印度浮雕的影響
小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是因為舍棄了肉體之軀才得以進入完全的“涅槃”境界。此外,在當時的印度人心目中,佛陀是超越凡人的神,所以絕不能以凡人的姿態來顯示佛的存在。從而在這個時期,所謂的佛像是不存在的。此期的佛教雕刻,表現得最多的是佛傳和本生,這也是佛教藝術中最重要的題材。所謂佛傳,是指有關釋迦牟尼自誕生為悉達多王子起,直至悟道成佛最終進入涅磐的故事;而本生,則是指佛陀前世化身為人或鳥獸,自我犧牲,普渡眾生的故事。在早期以本生故事為題材的雕刻中,佛陀都是以動物形象出現,顯得溫和平靜,富于親切溫馨的人情味。而在表現佛傳故事的早期雕刻中,佛陀則不以人形出現,只是用一些象征符號(如菩提樹、臺座、法輪、足跡等來代表。隱喻和暗示,是早期王朝時代佛教雕刻在表現佛陀時所慣用的 手法。在巴爾胡特窣堵波和桑奇大塔的塔門及圍欄之上,有許多這一類的浮雕作品,向人們展示了早期佛教雕刻的面貌及風格特征作為神圣的象征,理想的人體造型為印度和古希臘人所認同,不同之處在于印度人強調人體的肉感,坦誠接受并歌頌肉體的存在。《約克西像》以優美的S形曲線,體現了合乎印度審美規范和藝術程式的標準的女性人體美,像所有代表印度教或佛教信仰的神像一樣,該作品也表露出了惹人注目的性特征。這一切構成并賦予了印度浮雕以獨特的藝術魅力。
性愛雕塑與印度浮雕
性愛雕塑是印度文化中對生殖崇拜的一種外化,“性”不僅是印度文化中的審美議題,同時也是宗教命題。印度人把宇宙的起源歸因于性欲,認為它是宇宙間的最高力量。正因為把性的問題上升到對生命終極問題的高度來思考,印度人似乎模糊了他們對性愛和對神的情感。在古代印度教中,性交與祭祀都是重要的敬神活動。寺廟里也有“嫁給神的女子”,即“神奴”,多姿多彩的印度民間舞蹈也由此起源。印度教有兩大教派,即性力派與濕婆派,分別崇拜女性生殖力和男性生殖力。性由于被看作靈修的一種方式,是通往解脫的快捷途徑而備受推崇與贊美,所以像克拉久霍神廟那樣把“性”堂而皇之地雕刻在墻上的情況才會出現。那些凝固的歡愛場面與其說是刻在神廟上的人的欲望,不如說是眾生對終極解脫的向往。
貴霜時代犍陀羅藝術最重大的變革,是創造了佛像,從而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藝術不得以具體人形表現佛陀的禁忌。這與馬鳴所創的大乘佛教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大乘佛教允許民眾禮拜佛像,從而使佛陀的形象具體化,并且使佛像雕塑得以產生。
所謂犍陀羅式雕刻,實際上是東西文化合璧的產物。犍陀羅自亞歷山大入侵之后,一直與希臘方面來往密切,印度文化因而與希臘文化相融合,佛教藝術也因此帶有希臘化的傾向。犍陀羅雕刻的風格樣式與印度本土趣味大有不同,而且具有希臘雕刻風格的傾向,因而一般有“希臘一印度式”或“羅馬一印度式”之稱,作品的特點表現為佛陀多著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紋起伏很大,立體感強,衣紋走向從右上往下傾斜,左手習慣性地抓握著大衣的一角,頭發呈水波狀或渦卷狀,覆蓋著肉暮,鼻梁與額頭成一線,凹目高鼻,薄唇,蓄有兩撇上翹的小胡須;菩薩穿裙,袒上身,上身往往搭裹一條布,從左肩搭于右手上,頸部飾有頸圈、項鏈、瓔絡等物,形體健壯,身材粗短,姿態有力,猶如年輕的男性武士,頭發很濃,發型翻卷,為束扎頭發,頭發正中有方型飾物和大花卷,寶增在腦后結為四根,在兩耳側如蝴蝶般飛舞飄揚,耳朵上有耳飾。佛、菩薩像大多有同心圓形光背,下為四方形臺座,臺座四周刻供養人,左右為兩個獅子,中間置水瓶花葉。犍陀羅藝術兼有希臘和印度的風格。犍陀羅式雕刻隨著佛教的傳播,被引進了中國,形成了中國早期佛教雕刻藝術的主要形式。
印度浮雕與寺廟建筑
作為印度教寺廟建筑與雕刻的代表,克久拉霍現存的22座古廟可分為東群、西群和南群三部分:西群雄渾精美,東群器宇軒昂,南群雕刻精湛,最重要的一組是考古博物館附近的西群。毫無疑問,克久拉霍古廟群是價值高超的建筑藝術杰作。該地區有大量的婆羅門教及耆那教寺廟,人們從那些獨特的建筑和輝煌的雕刻中可以領略10世紀昌德拉文明鼎盛時的風采。這些寺廟雖分屬婆羅門教和那教,但風格相似,都是在高高的基座上建起裝飾繁縟的主建筑,與開有天窗的長廊相接。主建筑表面覆以彩會鑲板,頂部有集束型帶曲線的尖塔,其中最高的幾座位于圣殿正上方。
每座塔都象征著凱拉沙山,即“天山”,是納戈爾式寺廟特有的標志克久拉霍神廟群中最典型最壯麗的神廟,位于西廟群中。在約公元1018年~1022年間由維迪亞達拉敕建造而成這座建立在高臺基上的淺黃色砂石神廟包括主殿、右繞甬道、會堂、過廳、門廊5部分。位于主殿東邊的會堂、過廳與門廊上方的3個角錐塔頂,高度逐漸向主塔遞增,輪廓曲線波浪起伏,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造成了山脈涌動的效果,更顯得主峰挺拔,氣勢壯觀。神廟主殿與會堂外壁中間圍繞著3層高浮雕飾帶,飾帶上雕滿了男女諸神、蛇神、樹神、天女、貴婦、舞女、愛侶、怪獸的群像。此外的每一處壁龕、柱間、拱門、托架,都裝飾著各種雕像。據統計,這座神廟內外的浮雕總數共計872尊。那些妖艷嬌媚的裸體女性雕像,仿佛鳴奏著一曲贊美女性魅力的交響樂章,所有的神廟都宏偉壯麗,刻滿了表現各種神愛生活的人物雕塑,層層堆積在往天空延伸而去的小山式的塔身上,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繚亂。
神廟所有基座和塔身,都裝飾著精美的浮雕,造型生動,主題是婦女及性愛。女性形象有莊嚴的女神,有飛天而降的仙女,有奔放灑脫的舞蹈家,也有樸實的村婦,更有癡情熱戀的少女,她們個個造型生動真實,豪放熱情,充滿了生命的律動。女神都體態豐滿,既有寫照她們日常生活情趣的,也有表現在仆人的幫助下,女神和男神交媾的場面,還有描述軍隊的雕刻,動物的雕刻。所有雕刻都栩栩如生,十分富有生活情趣。
博仟雕塑廠是專業且經驗豐富生產浮雕廠家,從設計、泥塑、翻制、安裝等整個浮雕制作環節完全自主可控,嚴格的品控制度,締造完美品質。
北京6000平米綜合型雕塑廠,專業的雕塑加工團隊,全新鑄造工藝結合藝術家細節展現。央美團隊的浮雕設計,擁有眾多廣受好評的銅浮雕廠家案例,玻璃鋼浮雕廠家案例等。